高考二轮复习通常以专项突破为主,聚焦重难点突围。长期以来,二轮复习的教学模式多为教师讲、学生练、教师问、学生答。二轮复习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教师们重点关注的难题。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把控全局,跳出词句局限,关注语篇整体,提升语篇意识。通过分析文章架构,学生模拟命题人拆解篇章结构,理解段与篇、段与段、句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宏观把握语篇,微观分析细节。二轮复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熟练语篇分析,立足命题视角
新高考注重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而这两者都与语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篇的考查归根结底是对语篇分析能力的测评。“读试题—寻线索—画位置—定答案”的解题策略适用于大部分细节理解题,但不适用于考查高阶思维的题目(如考查文章的脉络架构、句段间逻辑关系、文章走向、文章主题、作者情感态度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化语篇研读,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分析文本,思考假设自己是命题者,会从文本的哪些方面出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窍门”。
聚焦思维培养,提升解题效能
新高考着重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考查,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助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理解中,学生常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文本角色身上,或凭空设想,无中生有。教师可鼓励学生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挖掘题目的考查意图,并尝试分别站在主人公视角、作者视角、命题者的视角进行信息查找和推理判断。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方式,在解析题目时通过学生讲解、归纳、总结等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回归教材本源,深挖知识内核
高考二轮复习中,很多人认为刷题可以增强学生的“题感”,增加在高考中遇到熟悉语篇的概率,实际上这种可能性极小。高考的阅读篇章多选自外刊,侧重考查学生的英语学科思维、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迁移运用能力,但这些语篇均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语境选材。高考试题常为“素材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因此,教师一定要回归教材,把教材文本作为精选语篇,对高中三年的教材语篇进行同主题整合,推进整体式复习,并适当拓展外刊阅读。
树立整体意识,注重知识迁移
备考中,教师需帮助学生提高整体意识。二轮复习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一轮复习的结束,这二者实际上可能是重叠的、甚至时时相伴的。一轮复习中强调的熟词生义、一词多义、固定搭配、重点句型等基础知识可以在二轮复习中迁移应用,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形成知识体系网,达到知识的整体巩固。
二轮复习阶段是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提升和思维品质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基于语言学习的本质特点,通过专题特训细化文本语篇分析,强化解题策略训练,优化知识体系整合,带领学生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揣摩题目的设计意图,为学生的高考之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