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很多考生在考前最后阶段都会出现情绪化、心态不稳定、心理压力过大、学不进去等情况。那么,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复习与考试,进入最佳状态呢?
01树立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同学们一路走来坚持到现在非常不容易,到最后阶段大家也倍感“煎熬”,眼看还有20多天就高考了,心中难免有些焦急、紧张等负面情绪,这属于正常心理现象,不用过多担忧。越是到最后,我们越要下定决心、鼓足勇气使劲向前冲,就像1000米跑步最后几十米的冲刺一样,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冲过终点。
坚持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具备这种品质。儿时学习走路的时候,虽然一次次摔倒,但仍然爬起来继续前行;我们学骑车、游泳等很多技能的时候都是通过一次次不断坚持的过程中学会的。我们内心里面本来就具备这种品质,只是有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挫多了,而慢慢忘记了这种品质的力量。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原本就拥有的品质重新提取出来,用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渡过难关。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一定要相信自己,多坚持一会儿,你就会体验到不同的风景。
记住:成功永远属于勇敢者,失败是懦弱者的专利。
02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积极的心态
如果你能保证眼下心情好,你就能保证今天一天心情好;如果你能保证每天心情好,你就会感觉每天身体都充满了能量,达到一种很好的学习状态。建议每天都看点儿有幽默感的东西,如小品、相声、笑话等。
此外,积极的心态也能提升复习备考效果。若把复习与考试看成一种挑战,会激发自己很快进入状态;把它看成一种锻炼,会以平和的心态投入;把它看成一次机会,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
03注意可控制因素,忽略不可控制因素
有的同学会担心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高考期间天气好坏、甚至是考场的位置等因素。然而这些都你无法掌控的,我们不能把精力放在这些不可控因素上。过多考虑不可控因素,就会产生无望和无助感,如果经常产生这种无助感,这种感觉就会越来越强烈,自信心也就慢慢消失了。相反,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每天要背几个单词、完成几张练习卷、弄懂几个知识点等可控制因素上,则会引导我们进入努力状态,因为可以控制,可以经过努力做到,这是提高自信心的动力。
04尽量不和周围的人比较
很多同学从小就在比较和被比较的过程中长大,我们可能听最多的是“你看某某家的孩子怎样怎样”,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其实是非常不舒服的。而我们自己呢?也经常在跟周围的人比较,而且比较的对象往往是身边的同学、朋友或邻居。殊不知很多负面情绪和消极思维都是在跟别人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因为只要有比较就会有“好坏”,而这种好坏其实是相对的,跟你选择的比较对象有关。
如果你选择和比你差的人比较,自我感觉挺良好,但是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和比自己好的人去比较。因为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误看待问题的倾向:总是认为别人比自己过得更好!比如:别人的学习效率比你高,状态比你好。有一年,学校建议前10名的学生定期找心理老师聊天,跟他们谈完后,我发现这些同学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感觉别人的学习效率比自己要高,状态比自己好。比如:第一名的同学说:“感觉第二名最近状态不错,势头很猛”;第六名的同学又说:“非常羡慕前三名同学的学习状态”……他们几乎都感觉别人比自己要好。注意,这里的“感觉”二字,是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的,每个人都这么想,那么到底谁的效率更高,状态更好呢?其实他们的效率和状态都差别不大。
请记住:别人和你没有什么不同,千万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05每天给自己积极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经典的条件反射。心理暗示导致自我预言效应的产生。每天早晨醒来和晚上临睡前,可用激励性的言语给自己进行积极暗示。早上起床洗漱完毕后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说几句鼓励的话。如: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我现在心情很好、我可以学得好、我的记忆力好、我能处理好遇到的问题、我浑身充满了力量等;晚上睡觉前先回顾一下白天的复习内容,有疑惑的马上订正,整理下一天收获,让自己带着获得感入睡。并且告诉自己:今晚我会睡得非常好,而且会在明天某点某分自动醒来,醒来以后,整个人精力充沛。
这些暗示语会让你白天保持良好的心情,提升学习状态。
06保持适度的目标和压力
适度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压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如果没有目标,人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所以学习目标是必须要制定的,但要根据自己的平常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精力,合理地制定属于自己的目标,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平时在学习或做练习的时候也要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因为适度的紧张感能够让你集中精神,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07适度的体育运动
学习压力会在身体内部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甚至会影响到身体的自然运作,使得血液循环等产生变动。这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使身体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每天花点儿时间进行户外跑步或跳绳等轻量运动,这能够让自己保持活力,调整心情,释放压力。
08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家长和老师是考生的坚强后盾。当心中有一定压力的时候,我们要在适当的时机找到老师、家人或者心理咨询老师,与他们谈话聊天,将心中的不解与困惑发泄出来,让积蓄在内心中的压抑情绪释放出来。有了这样的一种释放,可以避免情绪在内心中积累成疾。
09做好充分的物理准备
调整好生理节律,将自己的节律调至与高考的节律一致,包括饮食和睡眠时间。睡眠时间在高考前15天就开始调整,但切记是微调,而不能大调。考试过程中穿平时经常穿的衣服,用平时常用的文具,而且要有多余的准备。
10有针对性高效复习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高中学科知识的掌握基本定型,但这不意味就没有增长的空间。冲刺阶段的复习效率优先,漫无目的全面复习收获甚微,有针对性地复习才能事半功倍。
学习三区理论把学习的内容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舒适区:这是学习者已经掌握或非常熟悉的领域,通常不会感到挑战或不适。在舒适区内,学习者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提升熟练度和自信心。
学习区:(也称为拉伸区或中危区):位于舒适区和学习区之间,提供了适度的挑战,既不会太难也不会太容易。在这个区域,学习者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来克服挑战,从而促进学习和成长。
恐慌区:这是超出学习者当前能力范围的部分,可能会感到极度不适或焦虑。在恐慌区内,学习者可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挑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或产生放弃学习的想法。
根据学习三区理论。学习者在舒适区中获得自信,但难以再增长;通过学习区中的适度挑战可以促进成长;避免过度进入恐慌区导致学习动力下降。考试中的主要得分区域来自于舒适区的内容,“舒适区”的容量越大,考试得分越高。而“学习区”的大部分内容通过针对性的刻意练习是完全可以进入“舒适区”的。所以,大部分同学最后阶段的复习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区”才能有所提升。
那么,哪些学习内容属于“学习区”的范畴呢?
平时会做,考试时做不出来;考试时似曾相识,但答不出来;考试不会,考后会做;有时会做,有时不会做;考试中容易犯错误的内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