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校听课,遇见许多精彩融合、天造地设的好课,也碰见个别枯燥乏味、催人入睡的课堂。有时候也会反思自己:
什么是听课?教研员为什么要听课?听课有什么用?教研员怎么听课?
我们首先看一看由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书中写道“听课指领导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的重要形式,是教学管理的必要环节之一”。由此可知,听课,是教育监督、教学检查、发展指导的具体方式,是教学管理中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测试等必要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日常的推门听课和专题的调研听课,还有交流研讨听课,都是比较常态的听课工作。在听课的时候,教研员限于技术、限于条件、限于时间、限于空间,往往听课的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听课堂活动有没有实践的探究?这叫课堂目标达成度;
二听教学方法有没有模型的认知?这叫学生思维发展区;
三听教师技能有没有合作的任务?这叫教师专业化水平。
从以上三个方面听评课堂,可以用“教-学-评”一体教学模式来评判课堂生成效度,评价学生发展信度,以及评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难度(“三新”背景下的“四有”好课堂: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在平常听课中,可能会存在着一些教师有这样那样的一些想法。比如说:我教学成绩非常好,学生很棒,没有必要来听课。这种想法可能混淆了课堂教学质量与学业水平测试两者的关系。教学质量当然与学业水平测试呈正相关,教学质量越高,学业水平测试越好。但也不尽然,学业水平测试好,并不是一定就代表教学的质量高。
再比如说:我上课很差,但怎么也改不了了,听课没有用。这种想法也是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以生评教,以生促教,以生定教。一切出发点,是以学生为根本。
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为古人说“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第一位的就应该是“传道”。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做一个“53度”的教师(上);做一个“53度”的教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