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县教育局召开了小学、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局领导提出了要精心策划新学年工作的要求。我认为,要做好新学年整体工作规划需回答好五个核心问题: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到了吗?凭啥去?以下是我从这五个维度出发,结合个人思考,为学校做好谋划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供同仁们参考和批评。
一、找准定位:我们在哪里?
(一)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1.学科成绩分析:对上一学年的学科成绩进行细致分析,包括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关键指标,找出优势学科和薄弱学科,以及各班级、各学科之间的差异。
2.学生学习习惯与态度: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存在的学习问题,如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等。
3.教学质量反馈:收集家长、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等方面,全面地了解教学现状。
(二)教师队伍现状评估
1.教师结构分析:统计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等基本信息,分析教师队伍结构,认真评估分析队伍老龄化问题。
2.教师专业发展:评估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包括参加培训、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和空间。
3.教师工作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教师对学校工作环境、管理制度、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满意度,以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学生整体情况概览
1.学生基本信息:统计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等基本信息,了解学生的整体构成。
2.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品德、学业、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方面,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3.学生发展需求: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学习规划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家长及社区资源盘点
1.家长资源:了解家长的教育背景、职业特长、社会资源等情况,以更好地利用家长资源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
2.社区资源:盘点学校所在社区的文化、教育、科技等资源,探索与学校教学的结合点,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实践机会。
二、明确定向:我们要去哪里?
(一)宏观方向明确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党建引领,落实课程思政,坚持五育融合,实现“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观目标规划
遵循教育部及广东省下发的“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结合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的任务要求,积极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改革计划,确保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地。
(三)年度工作聚焦
重点聚焦培养学生的关键素养,包括阅读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和数字素养等。加强课程和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立足科组活动,加强校本研修,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三、策略实施:我们怎么去?
(一)高位谋划布局
1.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科学制定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明确每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实施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2.构建全面课程图谱:构建一套涵盖课程开设、主题活动、长短课安排、师生评价及课后服务等在内的全面课程图谱,确保教学活动的系统性、有序性和高效性。
3.深化课堂改革: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合作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4.强化科研工作: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等科研活动,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5.加强特色项目建设:明确学校特色发展方向,集中资源加强特色项目的建设,打造学校品牌项目。
(二)低位扎实推进
1.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结合节气、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策划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德育主题活动。
2.稳步推进全科阅读:制定全科阅读计划,通过课堂渗透、阅读角建设、阅读推广活动等措施,全面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3.加强社团建设: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的社团活动,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技能,有效推动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4.转变育人方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设计并实施跨学科主题活动与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5.深化校本研修:精心组织主题式、项目式、进阶式等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推动科组活动的系列化、层进化、持续化。聚焦大单元教学、素养培育、课堂研讨、案例研讨、教育叙事、理论学习等核心内容,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利用教育集团和城乡共同体活动的资源,促进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研讨和交流,拓宽教师的视野。
6.精细切入教学环节:优化作业设计,确保作业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深化命题研究,提高考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小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相长;实施小项目、小课时、小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7.制定详细路线图:以周为单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表,明确每周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责任人以及反馈机制等关键要素。同时,确保督查评估到位,保障工作计划的落地与落实。
四、成效评估:我们到了吗?
(一)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基础,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品德表现、身心健康、艺术素养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多元化、增值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在学校展示栏里看到自己。
(二)教师评价机制
建立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专业发展为补充的教师评价机制。除了教学成绩外,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如参加培训、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励教师提升自己,力争让教师感到工作有价值、有意思。
(三)活动评价标准
制定各类活动的评价标准,引导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有效实施。同时,注重活动的实证与数据支持,确保活动的成果可衡量、可评价。
(四)制度自评体系
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监督机制,通过教代会和家委会,对各项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确保学校制度体系能够有效支撑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保障构建:我们凭啥去?
(一)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加强领导班子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团结、高效的工作氛围。
(二)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师德主题活动。采用校本研修、科组活动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在单元整体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价、数据分析等关键领域加大研究、培训与反思力度。同时,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搭建发展平台,鼓励教师通过“阅读、写作、实践、展示”的方式打造个人教学成果和典型案例,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方面。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推进学生自主管理,规范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和管理行为,从师生为本考虑,从落地、落细和落实开始,从细节改进处用心,提高学校治理水平。
(四)推动家校社共育机制
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加强与社区的互动和合作,形成家校社共育的良好氛围和机制。
(五)强化后勤保障支持
加强学校的工会、后勤保障工作,包括工作环境、教学设施、校园环境、安全卫生等方面。通过凝心聚力的团建活动和完善的后勤保障支持,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上述五个方面,知道自己“在哪里”是学校做好规划的前提条件,明确自己“去哪里”是学校做好规划的目标导向,明晰自己“怎么去”是学校做好规划的路径选择,界定自己“到了吗”是学校做好规划的成效检验,认清自己“凭啥去”是学校做好规划的能力基础。这五个问题回答好了,学校的发展就会有坚实的基础。
对于农村中小学,建议定位低一点,目标近一点,措施精一点,活动简一点,切口小一点,要求低一点,评价细一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务实前行。如,可以重点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开设好十五分钟的早午晚短课(如共读课、写字课、互讲课),关注练习与作业的设计与完成情况,每个班级培育两三名“小老师”,每个月深入研究一个小专题,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命题比赛,等等。同时,也可以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社区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社团活动、跨学科主题作业或小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小实践中成长,在微体验中学习。总之,无论学校规模大小,都应立足于实际、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成效,精心谋划,并保持滴水穿石的毅力和铁杵磨针的韧劲,力求取得最佳的育人成果,以促进学校的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