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恒哲英语教学,主要聚焦读后续写情节建构的三大模型,仅供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参考。
![图片](http://englishsky.net/zb_users/upload/2024/03/202403051709599326210210.png)
情节建构模式图1:故事山
故事山模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方法来分析和理解故事的要素,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角色冲突、情感表达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这个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以及角色之间的冲突和情感发展;还可以预测故事发展,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利用故事山模型作为写作工具,帮助他们构思和规划自己的故事情节。通过对故事山模型中各个要素的思考和调整,他们可以更好地编写连贯和引人入胜的故事。
1.引导学生分析: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各个要素,例如情节起始点、冲突的高潮、角色之间的关系等,让他们逐步理解故事的结构和发展。
2.讨论与展示:组织课堂讨论或展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山模型的理解和分析,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图片](http://englishsky.net/zb_users/upload/2024/03/202403051709599326247123.png)
情节建构模式图2:双线并进
双线并进模式图实际上是对故事山模型的延拓和补充。读后续写总体上说,表里应该是一致的,情节是“表”,情绪心理则是“里”。运用双线结构,可以就学生在理解基于故事山形成的情节点进行情绪心理推断,从来串联成线,检查设计的情节是否符合情绪走向和生活常理。通过这二者的对应关系,更好地增强情节逻辑的准确性。
![图片](http://englishsky.net/zb_users/upload/2024/03/202403051709599326957694.png)
情节建构模式图3:情节阶梯
情节阶梯模型实际上本质是问题链,问题链则是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事先设计一系列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彼此关联而有序地串联起来构成一条或几条问题链,课堂教学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而逐层深入教学内容,直到实现教学目标。放到读后续写教学中,则是根据预设的情节走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通过“爬楼梯”的方式逐步到达最后的结尾。情节阶梯是两段的,第一段阶梯的结尾实际上就是续段第二段的开始,第二段阶梯的结尾则是整篇文章的结局。建议在教学时候,使用情节阶梯可以搭配“微场景描写”“主题协同”两大重点展开,前者是为了扩展问题链答案,付诸语言,后者是为了让第二段阶梯的结尾(文章结局)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在实际教学中,故事山和双线模式图主要用于对原文信息的深入分析与挖掘,可以配以协同的教学观点进行补充,情节阶梯模式图更适合于引导学生思考续段的写作,以问题促答案,以问题促思路,以问题促思维,以问题促写作水平进步发展。